您的位置::志国农业网 >> 垂花青兰

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效益与发展研究小果柿凤凰百合木里木蓝尖苞木属大明竹

时间:2022年09月05日

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效益与发展研究

牡丹江市人工栽培食角果藻用菌已有几十年历史。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牡丹江市委、市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培育产业发展中,把当时生产规模仅有1亿袋(块)的食用菌列为全市农业13个主导产业之一以来,全市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有目共睹,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本文通过对全市食用菌产业的走访和调研,从食用菌产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其产业化引领作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牡丹江市食用菌生产已覆盖6个县(市)4个城区,形成了近郊以生产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珍稀食用菌,销售鲜品为主,县(市)及林区以生产黑木耳、滑子菇、猴头、香菇、元蘑等食用菌,销售干品、盐渍品为主的生产格局。牡丹江市被中国食用菌协会确认为全国食用菌的主产区,并被授予“中国食用菌之城”荣誉称号,东宁县被授予“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海林市被授予“中国猴头菇之乡”、林口县被授予“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荣誉称号。2009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18.3亿袋(块),总产量(干鲜混合)达到20.1万吨,约占全省总产量的60%,全国总产量的5%以上,位列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前茅。全市食用菌总产值达到43.4亿元,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8.4%;食用菌产业实现纯收入17.9亿元;全市农民人均食用菌产业纯收入1492元,同比增长14.9%,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2%。牡丹江已经成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增长速度最快、农民增收效果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二、全市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效益分析

1、食用菌生产对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由于食用菌生产原材料主要为阔叶林锯末、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料为原料,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牡丹江市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境内有8个森工林业局、7个地方林业局,森林覆盖率高达62.3%,林业经营面积32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4亿立方米,每年可采伐木材100多万立方米。加之比邻俄罗斯,每年进口木材达800万立方米左右,全市有木业加工企业1600多户,年加工木材能力520万立方米以上,其生产加工后的废弃料——锯末又作为发展食用菌的原料,变废为宝,提高了林业、木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牡丹江市黑木耳协会、林口县食药用真菌研究会研究的利用山区落地的陈旧树叶代替锯末木屑栽培黑木耳及食用菌的新技术,又解决了传统的用锯末木屑做食用菌培养料过度消耗木材和栽培户原料紧缺的难题。树叶代料栽培黑木耳及食用菌新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原料来源丰富,取之不尽,凡是阔叶林区一年四季均可采集。

(2)成本低,产量增加、效益高。用树叶做培养料生物转化率比锯末木屑提高15%以上,每个16.5cm×33cm的菌袋提高产量15%,降低成本0.18元。经济效益巨大。

(3)节省了木材、保护了生态环境。此项技术最大优点就是用废旧树叶取代木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无法估算的。一般每立方米柞木、桦木可加工出干锯末1000斤,每制菌1万袋栽培种(16.5cm×33cm的菌袋)需干锯末11200斤,所用掉木材11立方米。照此计算,全市10个县(市)、区食用菌生产每年至少节省相当50多万立方米木材所产生的锯末木屑,生态效益巨大。

因此,树叶袋栽黑木耳及食用菌新技术的发明解决了食用菌生产原料不足的后顾之忧,减轻了生态压力,直接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对森林防火起到重要作用。

2、食用菌生产为非耕地、立体、高效生产

食用菌的生长不需要土壤,因此不需要耕地,可以利用非耕地之外的地面。在食用菌生产中,地面仅作为其生产活动的支撑,而不是植物那样的营养来源。食用菌生产可以利用的沙石地、坡地、荒地、林地、房前屋后等各类土地,在牡丹江市“九分山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利用非耕地生产食用菌,增加食物供给,潜力和意义巨大。食用菌中的菇类可行立体栽培,有的种类需要架设层架,有的则可以直接叠压码放,墙式栽培。食用菌还具有低耗水和高生物转化率的优点,与大田主要农作物相比,食用菌生产可实现较高的生物转化率。

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食用菌产业具有点木(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产业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大约在1:2~3。

食用菌生产:

黑木耳袋均成本为0.55元,主要由菌种、菌袋、锯沫、营养填加料、地膜、遮阳草帘、接菌消毒设备、燃料、人工费等部分构成。每袋黑木耳平均产量为7钱(0.035公斤)左右,按首先照每市斤收购价21元(42元/公斤)计算,单袋产值在1.55元,单袋纯利润约为1元。按照每1万袋黑木耳占地1亩地的常规标准计算,每亩地种植黑木耳可实现纯利润10000元。

猴头菇除出菇阶段采用立体化棚架摆放方式外,其生产原料构成与黑木耳类似。每袋猴头菇成本均价在0.76元,产量约为1市斤(0.5公斤)鲜品,按照鲜品收购价每市斤2元计算,每袋产值约为2元钱,纯利润为1.24元。由于猴头菇采用立体棚架出菇,每亩地棚架一般可摆放3万袋猴头菇,亩产猴头菇30000市斤(15000公斤),纯利润37200元。

滑子蘑块均成本为0.85元。菌块内物料成份与黑木耳类似,包括肾萼金腰菌种、菌袋、锯沫、糠麸玉米粉等营养料组成,成本为0.40元。菌块的出菇方式与猴头菇类似,采用立体棚架摆放,但管理过程较猴头菇烦琐,管理成本约为0.45元,主要包括消毒灭菌、人工费、水电费等项目。单块滑子蘑产量为1市斤(0.5公斤)鲜品,收购价格每市斤为2元(4元/公斤),每块滑子蘑产值为2元,纯利润为1.15元。滑子蘑棚架空间利用率较高,每亩可摆放5万块,鲜品产量可达5万市斤(2.5万公斤),纯利润57500元。

蔬菜生产:

以2009年牡丹江市近郊蔬菜生产中价格较高、种植量较大的日光温室西红柿(以色列)为例,单产2万斤/亩,按平均价格1元/公斤计算,产值2万元/亩,纯利润1万元。

粮食生产:

2009年全省水稻单产426.55公斤/亩,玉米单产319.2公斤/亩,大豆单产98.45公斤/亩;水稻平均每亩生产成本为546.01元,玉米平均每亩生产成本为296.83元,大豆平均每亩生产成本为206.20元;水稻亩均总产值911.75元,玉米亩均总产值421.31元,大豆亩均总产值347.53元。水稻亩均利润365.46元,玉米亩均利润124.07元,大豆亩均利润141.17元。

统计结果显示,食用菌产业中的木耳、猴头菇、滑子蘑三大品种的亩均纯利润分别是大棚西红柿亩纯利润1万元的1倍、3.7倍、5.8倍。分别是水稻纯利润365元的24倍、100倍、1点叶琼楠50倍,是玉米124元的72倍、300倍、460倍,是大豆141元的63倍、260倍、400倍,经济效益较高。因此,食用菌产业被誉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明星产业。

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1、食用菌生产缓解就业压力

食用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和缓解了因劳力过剩而产生的社会压力和农民就业问题。2009年,全市发展乡镇生产基地42个,专业村340个,带动农户4.86万户约14.6万人从事或受益于食用菌产业。通过对东宁、林口等地的调查了解到,在黑木耳采摘季节,已经出现了用工紧张,人工费上涨,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每人每天100元。

2、食用菌的生产有利于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传统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具有致癌作用的硝酸离子和亚硝酸离子的含量在农产品中大幅超标。施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农业或有机农业是当今农业的发展趋势。食用菌产业在为人类提供高营养、无污染、,有益健康产品的同时,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并且氮磷钾含量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大量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食用菌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力

全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从弱小到强大,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2009年全市食用菌产业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492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五分之一,其中,东宁县农村食用菌人均纯收入达到7026元,a.非金属可以用两钳口的距离作为标距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70%,带动东宁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市仅次于粮食之后的第二大种植产业。食用菌产业效益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首。近年来全市食用菌产业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完善,全市食用菌产业在规模、产量、品质、安全、加工、效益等多个方面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当前食用菌产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虽然全市食用菌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前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是品种供给相对单一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不相适应。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中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等品种生产比重过大,尤其是黑木耳,约占全市总规模和产量的80%以上,而珍稀类食用菌开发过少,栽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同时,常规食用菌高、中、低温型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时间过分集中,没有形成四季生产。品种相对单一的状况,使得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旦黑木耳、滑子蘑等大宗品种出现滞销,替代产品少,将对整个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二是品质参差不齐与优质化需求不相适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生产过程中家家搭灶、户户冒烟的分散经营模式及五花八门的栽培方式,导致食用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一些低质低价的食用菌产品出现滞销;另一方面,高档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以黑木耳为例,大孔栽培和小孔栽培成本相差不多,但由于后者的耳型观感更好,销售价格却达到前者的二倍左右,二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状况如不及时调整将影响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与转变产业增长方式的要求不相适应。食用菌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需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作为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牡丹江市虽有省农经学院、省林副特产研究所、省林业科研所以及市、县食用菌科研机构10多家,但由于没有真正形成合力,规模小,在食用菌品种更新、标准化生产、加工产品开发等科技创新方面少有实质性突破,新品种,特别是珍稀食用菌新品种不多,菌种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产品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与农民增收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市现有较大规模的食用菌龙头企业15家,这些企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广大菌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辐射面不广、带动力不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衔接不够紧密、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等一系列问题。现有的龙头企业与菌农仍然停留在一买一卖的较低层面的合作关系上,没有形成稳固的、利益共享的关系,食用菌产业的很大部分利润被加工、流通环节占有,生产环节的利润相对较薄,有的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带动能力弱,与农民的利益脱节,使得农民的种植回报率相对偏低,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将损伤菌农的生产积极性,影响整个产业发展。

五是菌业管理水平与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牡丹江市菌业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对行业的规划引导、信息服务、行政管理都比较薄弱,对菌种、特别是食用菌生产所需物资的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致使品种混杂,鱼目混珠,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尽管市、县两级种子管理部门加强了管理,但依然力量不足、管理不到位,这与整个产业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成为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六、对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食用菌发展重点要力争寻求“四个突破”。一是全面整合产业优势,力争在生产规模上寻求突破。要按照全面规划、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对全市食用菌产业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重新整合配置,稳步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努力打造中国食用菌强市。在进一步巩固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等三大传统大宗菌类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以东宁、林口、海林为中心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以林口、海林、爱民区为中心的滑子蘑生产基地,以海林、穆棱为中心的猴头菇生产基地。同时,要根据地域和资源特点,大力发展双孢菇、姬松茸、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六大特色珍稀菌类,重点建设以穆棱为中心的双孢菇、姬松茸生产基地,以宁安为中心的香菇、白灵菇生产基地,以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为中心的金针菇、鸡腿菇、杏鲍菇生产基地。二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力争在质量效益上寻求突破。坚持从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入手,加快食用菌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加强与质监部门、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尽快建立包括食用菌生产技术、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牡丹江市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全面实施食用菌良种工程,在东宁、林口、海林探索建立优良菌种试验示范基地和大型标准化菌种厂、菌包厂,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要强化源头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监测,严格投入品种的管理,大力推广先进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对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检测管理。要依托供销社、农技推广部门等涉农部门,以及各级食用菌协会等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标准化配套服务。三是切实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力争在产业化经营上寻求突破。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全力打造一批产业主导作用突出、带动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群体。要以牡丹江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牡丹江对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继续“走出去、请进来”,通过节会招商、定向招商等形式,广泛与国内外食用菌龙头企业接触,力争在资金、技术、项目引进上取得新进展。要加大跑省进京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进一步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牡丹江”思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资本为纽带,围绕优势核心企业探索组建食用菌龙头企业集团,增加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全力打造节会平台,力争在会展经济上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筹办节会工作水平,将黑木耳节办成与木博会、镜泊湖旅游文化节齐头并进的拉动牡丹江会展经济发展这是1座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高份子新材料产业园区的“三驾马车”之一。要全面掌握国内同类展会的情况,对黑木耳节进行准确市场定位,突出地域特征和产业特色,努力把黑木耳节办成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佳载体,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的最佳平台,打造食用菌行业一流展会品牌。要积极探索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使之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运行轨道。

(二)依法加强菌种市场管理,选育适合本地生产的当家菌种。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由于产业发展快,菌种需求大,加之管理不够到位,牡丹江市菌种市场比较混乱,仅地栽木耳就达几十种之多。菌种退化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菌农因误用不良菌种而大量减产,甚至基本绝产,由此而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为了保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为依据,严格实行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并认真进行资质审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取缔非法经营,打击掺杂使假,净化市场环境。与此同时,应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及其它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新建或扩建符合标准化要求的菌种研究单位或菌种生产企业。搞好菌种选育,尤其应围绕发展主打品种,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育适合牡丹江市生态环境的当家菌种,并注意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三)推进标准化生产,把质量和效益放在发展的首位。实践证明,标准化生产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最终提高竞争能力的根本保证。在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尤其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目前,广大菌农的质量、效益和竞争意识虽然明显增强,但也有一些新菌农,还没有完全掌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要求;还有一些老菌农,依然顽固坚持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这就应在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菌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先进典型,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菌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菌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菌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菌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应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牡丹江市的食用菌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四)培养和扶持经纪人队伍,强化市场营销力量。食用菌虽然市场广阔,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可以唾手可得。规模固然是开发市场的前提,但不是有了规模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市场。事实上,牡丹江市食用菌目前的销售半径基本限于东北,销售渠道还不够宽,拓展市场的潜力还很大。只有通过强化市场营销力量,最大限度地畅通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才能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强化市场营销力量的最直接、最有效办法,是培养和扶持经纪人队伍,特别是有经验、有市场、有开拓能力的经纪人队伍,提高牡丹江市食用菌的知名度和销售业绩。事实证明,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与有一支多年在市场的风浪中搏击且能量巨大的经纪人队伍密不可分。因此,要继续培养和扶持经纪人队伍,在经纪人队伍人脉和当地食用菌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的作用,使其经营品种、交易量、交易额大幅提升,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品交易、价格形成和信息交流中心之一.

心脑血管一甲医院
专业治疗医院
阳曲县安康医院就医流程
广西百色皮肤二甲医院
友情链接